时间:2023-02-08 13:46:21 | 浏览:156
解读百家姓魏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魏姓的历史,感受时间的变迁。魏姓,是中国姓氏中第45位姓氏,在宋版《百家姓》排行第30位。魏姓最早源于西周初年周成王分封的姬姓伯爵诸侯国魏国,册封地于今山西芮城县北,属以邑为氏。
魏姓是中华大姓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考其起源,主要有以邑为氏和以国为氏,据《史记·魏世家》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第15子子高封于毕,后国灭。春秋时期,毕公高的嫡孙毕万为晋献公大夫,毕万于公元前661年受封于魏邑(今山西芮城东北),毕万的子孙以邑为氏,称魏氏。
公元前453年,毕万的后裔毕斯(即魏斯)联合韩、赵灭掉晋国,三分晋地建立魏、韩、赵三国。魏国定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魏斯当为魏文侯。公元前364年,魏惠王主政时为避强秦,将国都东迁至大梁(今开封市)。魏国在大梁建都长达139年,历经六代君主,魏国王族子孙以国为氏,成为魏姓之主源。
自战国初年以来,以国为氏的魏姓世居中原。魏安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58年),秦将白起打败了赵国驻长平的大军,坑杀赵国降卒40万,乘胜进逼赵国都城邯郸。魏国公子信陵君“窃符救赵”名扬天下,其后人在中原一带族旺人众。信陵君的嫡孙魏歆汉代时任巨鹿郡守。其后,自汉至唐,这支以国为姓的魏氏族人在巨鹿枝繁叶茂,入仕者代不乏人。魏植又分为巨鹿东、西两支。其后裔中名人有北齐侯射魏收。
唐代时期,魏姓最为显赫。魏征、魏玄同、魏元忠、魏知古、魏漠、魏扶六人先后为相。其中巨鹿魏氏的代表人物魏征名贯古今。魏征,巨鹿曲城人。后徙居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入唐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推为谏议大夫。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任秘书监,参与朝政,后任侍中,多次劝唐太宗以隋亡为鉴,认为君好比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深得唐太宗器重。其“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古训已成为古今名言。汉唐以来,由于巨鹿魏氏名人辈出,因而形成郡望。
魏征的十七世孙魏弥于唐末入闽,魏弥长子魏进富,徙居福建永定苦竹堡,次子进兴居南靖梅林乡。
当今居于台湾台北、台中、新竹、高雄等地的魏姓是以国为姓、故地开封魏姓的后裔。据广东《五华魏氏族谱》载,南宋末年开封兰封人(今兰考)魏良佐,字子元,授福建布政司参政,赴任途中经江西赣州遇乱,遂卜居江西石城,魏良佐在石城传二世,其子魏淑玉生子元、享、贞、利四人。南宋末年陆秀夫、张仕杰护送宋帝赵退居赣州。后元兵南下,赵逃往福州,赣州大乱,兄弟四人逃往福建南靖。后又徙居惠州长乐(广东五华),成为五华一世祖。享公徙居福建汀州,后又居惠州龙川。元公在五华下传十三世至应浩公时,于清乾隆年间渡台,在新竹新浦镇上寮一五八番地开垦基业。
清代,魏氏族人入台者以魏(开封人)信陵君后人魏征之十七世孙魏弥之后为众,余多为开封兰封人魏良佐之后人。
开封魏姓后人入垦台湾的时间始于康熙末年,福建漳州南靖的魏文仲(属魏弥之后魏进兴派下),初居于台南市一带,后移至台中县乌日乡。乾隆初期,来自客家地区福建汀州永定的魏愧烈(属魏弥之后魏进兴派下),垦居今新竹新浦镇一带。乾隆中期,福建客家汀州永定的魏德宽、魏行春(属魏弥之后魏进兴派下),入台分居今彰化市和桃园县平镇乡一带。道光年间,广东惠州陆丰的魏斐捷、魏春贵(属魏元派下),二人垦今新竹县芎林乡。为加强联谊,台北市、高雄市、花莲县、桃园县、新竹县、金门成立了魏氏宗亲会和世界魏氏宗亲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