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8 14:12:27 | 浏览:376
解读百家姓韦姓。韦姓史话,是一本详细介绍韦姓古今史事的书。韦姓的发源地当是今河南境内滑县的豕韦古国。有多种来源。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国人姓氏排名66位,共有430万人,第一大省是广西壮族自治区。
本书生动、翔实地介绍了韦姓古今史事。韦姓作为中华姓氏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姓氏,有着讲不完的史话美谈,有着道不尽的名人盛世。您想要了解详情细节,还请您掀开书页,一步一步走进这座美妙壮丽、趣味隽永的历史大观园。
中国的姓氏,约有15000个。每个姓氏都似一首美妙动听的乐章,又似一部充满悲欢离合的史诗。从古至今,中国至海外,中华姓氏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趣味无穷。
韦姓在家喻户晓的《百家姓》中,居于第50位,属于姬姓黄帝族的演变姓氏之一。黄帝的孙子中有颛顼(音zhuān xū专须)氏族部落,善于农耕和饲养家畜,威望较高。黄帝去世后。颛顼被推选为华夏部落联盟最高军事首长,称高阳氏。颛顼帝的第5代孙子中有彭祖(亦称大彭或彭伯),是善于养豕(今称猪)和用豕皮做大鼓的氏族部落长。他又擅长做雉(今称山鸡。西北人称其为野鸡)肉汤,肉鲜味美,并把汤献于帝尧。尧帝品尝后大加称赞,遂封彭祖于彭城(今江苏徐州),后世人称之为彭伯国或大彭、老彭国(实为部落大聚邑或部落古国)。其姓氏因嘭嘭响的鼓声而得,彭城也因彭祖国封立于此而得名。
彭祖的儿子中有彭寿,继任彭祖的部落长职务,和夏部落长禹的关系亲密。禹建立夏朝(公元前2070年)后,封彭寿为伯,称彭伯寿,国称彭伯国(邑城在今徐州)。彭伯寿传到孙子一代时,因帮助少康从东夷人寒浞父子手中夺回王位有功,故夏王少康又封彭寿的另一孙子元哲于韦(又称豕韦),建立诸侯国,称韦国或豕韦国(邑城在今河南省滑县东南50里妹村的废滑城)。其国名、地名,均因元哲族的姓氏而得名。商汤灭夏朝(公元前1600年)时,韦国被灭,贵族在四散时约定以国名为姓,以示不忘祖先。又因韦国余民沦为商王朝的奴隶,故无姓氏。到了商朝末年,逃亡于雍州湋川(今陕西扶风县湋川村)的韦姓平民,在周诸侯国(邑城在今扶风县南与岐县交界的周原)的辅助下才建立韦方国,韦遐为国君。韦国在周武王灭纣王时有功,被周武王封为伯国,韦遐遂被称为“韦伯遐”。
韦伯遐奉武王诏率军讨伐叛乱的宣伯国(今山西夏县),取得胜利,周武王以功劳将韦伯国封迁于其祖先故国地韦(豕韦)。武王去世后,年幼的成王继位,商纣王之子武庚勾结管叔、蔡叔(周成王的叔父)及东方(今山东)奄国等叛乱。周公旦率军去讨伐,平定叛乱后,封康叔于卫(邑城在今河南淇县),成为地域较大的卫诸侯国国君。周成王又封迁韦伯国于防(今山东成武县),与齐、鲁诸侯国一起,加强对东夷、淮夷地区的统治。因此,学界多认为商末、周初的韦伯遐是韦姓人受姓的本族祖先。
韦伯国传到春秋初期(公元前770年),被鲁国逼迫,又迁回彭祖的故地彭城(原彭伯国在商朝时已封迁于今河南原阳县)。韦伯国传到战国时代的周赧王(公元前314年—前256年)时,与阳武(今原阳)的彭伯国同时被灭,韦伯国的贵族也沦为平民,有的留居彭城,有的向外地逃亡。
彭城韦遐的后裔,传到第二十四代时有韦孟。他自幼爱读书,成年以博学多才着名。西汉建立(公元前206年)后,汉高祖慕名召韦孟入朝做官。刘交(高祖同父异母弟)被封为楚王(王府在今江苏徐州)就国后,汉高祖拜韦孟为楚王傅(今称老师)。刘戎(刘交之孙)继承王位后,荒淫暴虐,对韦孟等老臣不尊重。韦孟写诗劝其守汉法治理王国,刘戎不听。韦孟观刘戎的楚王国命运不保,便告老归家休养。他又担心楚王国亡时家人受牵连,便举家离开彭城迁于邹(今山东邹县),以收徒授业和着书为乐。韦孟身为楚王三代之师,与楚王室感情很深,在邹还曾写诗劝楚王刘戎改掉恶习,勤恳治国,但刘戎仍不听劝。韦孟去世后,葬于邹。至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楚王刘戎参与吴王刘濞的“七国”叛乱失败而自杀。韦孟的子孙未被牵连,家族幸存。
韦孟以诗书传家,儿子、孙子均以才学着名,任朝官或地方官,家庭富裕,人口兴旺,从彭城或他地来投靠的韦姓人也逐渐增多。韦孟的第四代孙韦贤,受家传读书成才,名闻郡域。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0年—前87年),派使者人邹,以“公车”聘请韦贤人朝做官。他因政绩突出和拥立宣帝功高,被宣帝拜为丞相,封食邑和赐宅第于平陵(今陕西兴平市)。他受封后,留其三子韦舜在邹守家业,奉祀祖先,夫人和另三个儿子均迁居平陵,成为长安近郊的荣耀家族。从此,邹(今山东邹县)、彭城(今江苏徐州)、平陵(今陕西兴平)等地,便都有韦伯遐(或韦孟)裔支的分布。韦伯遐的裔支在秦汉时,还有迁入江南及东北的,当地早先徙人的韦姓人与之结合,亦尊伯遐为祖先。西方的韦姓人亦然。
韦贤子玄成,以功德高又被封迁于杜陵(今陕西长安县曲江乡三兆村),其子孙派生出新的同祖家庭。这些家族又分出不少家庭,形成西眷韦潜、东眷韦穆等庞大的族系。他们广布于京兆府地区(今陕西西安市区及郊区),并由此地向四方迁徙(有的是出京做地方官或封于外地,有的是避战乱而迁徙),形成今河南、山西、山东、江苏(徐州与南京)、四川等新的聚集分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