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9 19:51:42 | 浏览:121
解读百家姓米姓。米公祠,当时是为北宋着名书画家米芾知无为军时所建。米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当代汉族米姓的人口大约有43万,为第二百一十位大姓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35%.
米姓文化之米公祠
米公祠,原名宝晋斋,位于无为县城内,为北宋着名书画家米芾知无为军时所建。米芾(1051-1107年)字元章,祖籍由山西太原迁居湖北襄阳,人称“米襄阳”。北宋崇宁三年至大观元年(1104-1107年),米芾知军无为。他为官清廉,勤政爱民,时人感其德政,在他离任去世后,于米公军邸的旧址上建米公祠以示纪念。
米芾崇尚晋人书法,“宝晋斋”是他得到晋王羲之《王略帖》、谢安《八月五日帖》、王献之《十二日帖》墨迹后自题的书斋名。时值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他将3种法帖摹刻上石,并于“宝晋斋”前掘池建亭,即墨池、投砚亭。他公余之暇在此读书挥毫,还在公署西侧立一形如老翁之石,每天抱笏揖拜,时人以为怪癖,故称此石为“拜石”。
原斋毁于兵火,后多次重建,光绪丁丑知县王峻,建米公祠3楹,门居中,于池之左右盖耳房3间,环池循势垒假山,并搜集米公遗刻“墨池”、“画菜”2碑和其它石刻入祠内。
米芾当年所藏碑刻早已毁失。现米公祠内收藏的晋唐以下历代名家碑刻150余方,主要是清朝末期任江苏按察使的刘秉璋携带至无为。建国前碑刻散置于其在无城的私宅中,1950年,全部移入米公祠,妥善保存。米公祠碑帖刻石十分珍贵,大多出自名家之手,且内容翔实,主要记述了历代维修情况和经过,是考察米公祠兴衰的宝贵资料。近年来,无为县文物管理所对碑刻进行整理编撰,第一卷“宝晋斋碑帖选”,已由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其它各卷也在着手准备陆续出版。
池中有一小亭,名投砚亭,是米芾读书和挥毫的地方。相传,有一天夜里,池中蛙声聒嗓,滋扰米芾挥毫的心绪,他便取砚一方,上书一“止”字,投入池中,蛙声顿绝。从此,水池变成墨色,故称“墨池”,而池中古亭便称“投砚亭”。池北有石丈(又名拜石),为石灰岩质太湖石,玲珑窍然。据《宋史·本传》记载:“米元章(米芾的字)守濡须(无为县)时,闻有怪石在河濡,莫知其所自来,人以为异而不敢取。公命移至州治,为燕游之玩。石至遂命设席拜于庭下曰:‘吾欲见石兄二十年矣',言者以为罪,坐是罢'.米芾以濡须河畔取回一块怪石,置于庭前,三拜九叩,和石头称兄道弟,当然是颠狂之举。他因此被人告发而罢了官。其拜石现存放在米公祠院内。
米公祠是安徽省重点文保护单位,它以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享誉国内外,尤其在东南亚、日本等国较有影响,每年吸引众多的游客前来寻访,目前有关部门准备对其修复扩建,以充分利用米公祠独有的人文价值,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