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9 20:15:50 | 浏览:105
古人的智慧不可小觑,冯梦龙,古代最早提出生两孩。冯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九,是一个古老的姓氏。从古至今人才辈出、令人侧目。冯姓在全国总人口有800多万,追溯其根源冯姓是典型的贵族后裔,血统显赫。
我国最早提出生两孩的人,并非现代的计生专家,而是明代的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冯梦龙,苏州人,61岁时做过福建寿宁知县。正因为有了这样一段从政经历,使这个大文学家对人口问题有所思考。
在冯梦龙编着的《太平广记钞》中,有一篇叫《古元之》的短文,写了一个叫古元之的人,死而复生,被神仙用奇特的交通工具弄到了和神国,在这里,人们和谐美满、无忧无虑地生活。文中写道:“其人长短妍媸皆等,无有嗜欲爱憎之者,人生二男二女。”这时冯梦龙加了批语说:“不若生一男一女,永无增减,可以长久。若二男二女,每增加一倍,日增不减,何以食之?”冯梦龙寥寥数语,鲜明地指出了人口增长与物质生活资料不足之间的矛盾,并大胆地提出了“一对夫妇生育一对儿女”的主张,他认为以此可以保持人口的相对稳定。
而史上第一个提出只生一个孩子好的人,却是一个诗人,他就是初唐着名的白话诗僧王梵志。王梵志写过很多劝诫世人的白话诗,其中有一首诗中写道:“富儿少男女,穷汉生一群。身上无衣挂,长头草里蹲。到大耶没忽,直似饱糠牲。长大充兵仆,未解起家门。积代不得富,号曰穷汉村。”王梵志在诗里指出,生活的贫富与子女的多少有直接关系。子女愈多愈受贫,子女长大了,只能去当兵服役。诗中,他对日益增长的人口表示担忧:“续续生出来,世间无处坐。若不急抽脚,眼看塞天破。”于是,王梵志明确提出生育一个孩子的观点:“大皮裹大树,小皮裹小树,生儿不用多,了事一个足。”
清代学者赵翼(1727年-1814年)也大胆地提出了控制人口的观点。他在其以《米贵》为题的八首诗中,表达了其忧国忧民的情怀,并提出控制人口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关系。其中一首诗是这样的:“只为人多觉地偏,一人一亩尚难全。孟夫子若生今世,敢复高谈古井田?”诗中指出,古代一家百亩,而清代一人一亩还难达到,说明了人多地少对人民生活的制约。在另一首诗中,作者写道:“景德相符脱乱离,小儿鼓腹老含饴。始知斗米三钱价,总在人稀地广时。”这里是指北宋真宗时期人口比清代少几倍,又连年丰收,米价便宜,斗米只三个钱。其原因是必须把人多地少变为人稀地广,才能使米价下降,人民生活才能富裕。在第三首诗中,作者又尖锐地批评了早婚早育的危害:“勾践当年急生聚,令民早嫁早成婚。如今直欲禁婚嫁,始减年年孕育蕃。”作者以越王勾践为了复仇而鼓励生育、扩张军队来反批。因为现在情况不同了,和平年代,必须要禁止早婚嫁,控制人口增长,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早在春秋战国时的韩非子,也提出了计生的理念。他在其着作《五蠹》中说:“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财货寡,争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罚累罚而无免乱。”这里韩非子根据当时国情,提出了节制生育的观点。另外,我国古人也注意到了优生的问题。据《后汉书·冯勤传》记载:“勤祖父偃,长不满七尺,常自耻短陋,恐子孙之似之者,乃为子伉娶长妻。伉生勤,长八尺三寸。”这个记载说明一个事实,冯勤的父亲与祖父都是矮个子,但是冯勤的父亲娶了高个子的老婆,于是冯勤身高长到八尺三寸,这说明在那时,人们已懂得身高与遗传有关。
从古到今,人们对于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从来没有停止过探索和思考,也给我们今天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