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7 12:33:30 | 浏览:120
解读百家姓毛姓。毛氏宗祠,是建于清代中期的家族祠堂。毛姓,为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至2007年,总人口约25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0.2%。
毛姓文化之毛氏宗祠
毛氏宗祠是是一处建于清代中期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毛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韶山毛氏家族的总祠堂,始建于1758年,1763年建成。建筑系砖木结构,青砖青瓦,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米。宗祠大门天头有“毛氏宗祠”四字。大门外两边各立一石鼓。
韶山宗祠
毛氏宗祠位于韶山乡韶山村十八罗汉山麓,坐东南朝西北。
清乾隆六年(1741)毛尔达、毛彝生等人开始倡修宗祠,二十年(1755)七月购得毛介人的土地,二十三年(1758)开始动工兴建,二十八年(1763)建成。该祠为砖木结构,青砖青瓦,建筑面积668.8平方米。它建成时距毛氏迁韶有370多年了,它是韶山毛氏的总祠。
宗祠大门门额有“毛氏宗祠”四字。大门外两边各立一石鼓。两侧对联为“注经世业,捧檄家声”。
布局
祠堂房屋分为三进。第一进为戏楼。楼阁中部为戏台,可容纳数十人登台演庆。楼两侧为化妆室。楼下中部为一小厅。两侧各一厢房,左为庖厨地,右为酒饭舍。第二进为中厅。右廊悬钟,左廊悬鼓。是全族办公、讲约、祭祀和摆酒设宴的地方。第三进是“敦本堂”,堂中安放历代祖宗神主牌位。堂左为住宿处,堂右为钱谷、祭器等物的收藏处。
历史
毛氏宗祠是韶山毛氏家族的总祠堂,始建于1758年,1763年建成。建筑系砖木结构,青砖青瓦,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米。宗祠大门天头有“毛氏宗祠”四字。大门外两边各立一石鼓。毛氏迁韶有370多年了,它是韶山毛氏的总祠。宗祠大门门额有“毛氏宗祠”四字。大门外两边各立一石鼓。两侧对联为“注经世业,捧檄家声”。祠堂房屋分为三进。第一进为戏楼。楼阁中部为戏台,可容纳数十人登台演戏。楼两侧为化妆室。楼下中部为一小厅。两侧各一厢房,左为庖厨地,右为酒饭舍。第二进为中厅。右廊悬钟,左廊悬鼓,这里是全族办公、讲约、祭祀和摆酒设宴的地方。第三进是“敦本堂”享堂。堂中安放历代祖宗神主牌位,堂左为住宿处,堂右为钱谷、祭器等物的收藏处。
作用
这个祠堂的作用是什么,光绪年间的《重修宗祠碑》一开始就说得明白:“宗祠乃一族敬宗、收族、敦伦之所,应行修造壮丽,以光前德,以树家声”,这里所说的“敬宗”,就是礼敬祖宗;“收族”,就是收拢“宗族”;“敦伦”,就是促进教化。显然,它应该是一族的标志性建筑。
门坊上方有“韶灵毓秀”四字,既指韶山山水之灵,又指韶山人文之秀。中国古代哲学十分倡导天人合一,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四个字正包含着这种哲理。
故事
门联“注经世业,捧檄家声”,上、下联各说了一个毛姓的典故。上联说的是汉代鲁之大毛公毛亨、赵之小毛公毛苌先后注解《诗经》的典故,引申说,毛家是以注经为世代之业的,这自然是诗礼传家的书香门第了。下联则是用汉代庐江毛义“奉檄色喜”的典故。汉代承春秋古义,非常讲究士行高洁。
毛义家贫,事亲至孝。南阳人张奉慕名拜访,正碰上朝廷任命毛义为县令。当时高贵的士人以官为耻,而毛义却“奉檄色喜”,即捧着任命状喜形于色。因此张奉将毛义视为蝇营狗苟的庸俗之徒,坚决地走了。后来,毛义的母亲去世,毛义辞官回家守孝,朝廷推举贤良,再次征召毛义出外做官,毛义坚辞不就。这下张奉才重新认识了毛义的高洁,感叹地说:当初毛义就官是为了奉养母亲啊。因此“捧檄家声”说的就是以孝道传家。这样一细细分析,这副对联就颇有味道了。
1968年有关部门对该祠进行了较大维修,使其保持20世纪20年代原貌并对外开放。1972年9月湖南省将该祠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