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7 12:34:16 | 浏览:116
解读百家姓纪姓。位于天水市大城北街十字路口的纪信祠。纪氏是一个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三十六位,在台湾省是第七十一位大姓,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85%左右。
纪姓文化之纪信祠
纪信祠又称城隍庙,位于天水市大城北街十字路口。纪信生年不详,从他死难的汉王三年推算,它应该是战国末期到西汉早期的人物。大概由于纪信所有的辉煌都定格在了他舍身取义的一瞬,所以关于他的祖籍,自古也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如四川的西充,山西的洪同,可在陇山之右的甘肃,人们依然相信纪信就是天水人。这样的认识,主要是因为天水城隍庙也就是纪信祠里的古树和壁画,更因为天水百姓很久以来认定纪信本来就是当时的成纪人,也就是现在的天水人。无论是四川的西充,山西的洪同的还是甘肃的天水,如果说人们对纪信的祖籍还有些争议的话,那么他们关于纪信生命中的辉煌却有着极其相似的看法。那就是在汉王朝诞生的前夜,在汉王刘邦被西楚霸王项羽久困于荥阳的关头,纪信所表现出的超人的胆略与慷慨赴死的决心。
史料记载
关于纪信的故事主要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汉王三年也就是公元前204年,楚汉战争已经入第三个年头。这一年的五月,被项羽围困于荥阳城内的刘邦粮草告罄,危在旦夕。这时有人提议让人假冒汉王刘邦出城诈降,而真的汉王则来一招金蝉脱壳,从侧门溜走。就在这样一个历史的关键时刻,外貌酷似汉王刘邦的纪信站了出来。史记在记载这一段历史时写道:汉将纪信说汉王曰:“事已急矣,请为王诳楚为王,王可以间出。”于是纪信先放出“城中食尽,汉王降”的风声。然后假充汉王夜出荥阳东门,走向欢呼胜利的楚军大营。与此同时,汉王刘邦则与数十骑从城西门出,逃往了成皋。
简要介绍
时隔两千多年,我们现在已经很难想象,西楚霸王项羽因远远看见汉王率领部卒出降而洋溢出的喜悦。但接下来的情景却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当他满心欢喜地等待着汉王刘邦匍匐在自己的脚下时,汉王刘邦的车辇里却传出了纪信爽朗的笑声。纪信大笑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已经完成了一项使命。而同样是这一笑,却使项羽的得意在一刹那间凝固在了脸上,并进而因恼羞而成怒,因恼怒而火冒三丈。于是就像先前一把大火烧尽阿房宫一样,项羽当天的一把大火又在烧死假汉王的同时,也将一个真的纪信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心里。因为纪信在走向楚军阵营之际,他虽然没有高唱“风萧萧兮易水寒”,但他的心里却是抱定了“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信念。所以项羽的这一把火,也只能使纪信浴火重生,就像涅盘的凤凰。
有人说,人的一生很长,可紧要处却只有几步。历史其实也是这样,它的走向,有时候也只是因为一些极偶然的因素。两汉四百年的基业不可能只是纪信一个人的功劳,但是如果没有纪信的挺身而出,那么中国最近两千年的历史会不会重写,就要画上一个问号。用这样的眼光看纪信,我们就可以看出他真正的忠烈,也可以看出他的殉难的价值所在。古人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纪信显然是前者,因为他在自己的生命结束之时,用自己人格的火焰照亮了汉王朝曾经黯淡的前夜。从某种意义上上,他其实也就是一个殉道者。也许正因为这样,后来登上皇帝宝座的刘邦才将他追封成了“忠烈侯”
天水城隍庙初建于元朝,为成纪县衙,明初改建为城隍庙。后经历代重修,形成三门四进二十一座殿的规模。新中国成立之后,纪信祠作为图书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曾是天水主要的公共文化场所。2004年,天水市在对城隍庙大殿进行维修过程中,在大殿西面墙壁上发现一组明代珍贵壁画。以表现城隍出巡情景的这组壁画,面积约25平方米左右。从壁画上“天启五年三月初三·张登”的字样来看,这组壁画应该是明代的文化遗存。因而它也从一个侧面再次证明了天水城隍庙也就是纪信祠久远的历史。
“楚逼荥阳时,凭烈志激昂,四百年基开赤帝;神生成纪地,作故乡保障,千万载祜笃黎民”。这是雕刻于纪信祠堂牌坊上的一幅有名的楹联,楹联由清代董平章撰写,邓宝珊将军摹书,短短二十八个字就将纪信的生前身后高度地概括了进去。也许就因为人们对纪信忠烈英勇舍生忘死的品格的敬重,所以人们才将他尊为一方之神,时时拜祭,天水城隍庙里也才有了这些斑驳却又明晰的匾额。这些匾额、殿宇和院内的古树名木相互映衬,在证明着古城天水悠久历史的同时,也将忠烈二字永远地刻在了天水民众的性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