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7 12:34:19 | 浏览:124
解读百家姓祁姓。祁县乃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祁姓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05位。祁氏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五位的姓氏,人口约一百二十八万余,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江苏多此姓。
祁姓文化之祁县
祁县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春秋时晋国大夫祁奚曾受封于此,后以此得名,而祁奚也被认为是中国祁姓人共同的祖先。祁县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对该县梁村古文化遗址考证证明,早在距今五千年以前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
今年4月13日,祁县举行祁奚大夫祭祀大典活动,来自广东、云南、河南等地的祁奚后裔等共3000多人参加了活动。
史料记载,祁奚(约公元前620―545),晋献侯四世孙,食邑于祁,遂以祁为氏,曾留下了“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千古佳话。
故事说,祁奚50多岁的时候请求退休。晋悼公问祁奚谁可接任,祁奚推荐仇人解狐。
悼公又问,解狐可是你的仇敌?祁奚道:“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晋悼公正要立解狐,解狐却死了。
晋悼公又征求祁奚意见,祁奚推举自己的儿子祁午。
悼公问,祁午可是你的儿子,祁奚道:“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
正当此时,祁奚的副手羊舌职也死了。
晋悼公又问:“谁可接任?”祁奚答道:“其子羊舌赤适合。”
后来证明,祁奚推荐的人都能够尽忠职守,不负所托。祁奚也成为光明磊落、高风亮节的典范。
有张嘴兽的渠家大院祁县分新城和古城,新城在东,古城在西。
县城中心是个十字口,也是新古城交界处。十字口往西的街口上有一个写着“昭馀古城”的牌楼,从牌楼下一步跨过,时光似乎回到了300年前。不宽的街面上,只有流动的属于现在,古街上的青砖和两旁的厚墙还是过去。
在祁县一家玻璃器皿厂上班的唐红兵,家住古城,上班却在新城。古城街巷窄,阴凉多,老房子里也凉快,夏天每天一下班,唐红兵就快速蹬着车子往老城的家里赶。回家的路上,他就会经过渠家大院门口。
祁县渠家人留下一座大宅院讲述着自己经商的辉煌。渠家被称为“渠半城”,是因为祁县古城一半都是渠家的院子。
明清时,祁县商帮崛起,一座座四合院出现在祁县古城里。渠家在城东前前后后建起来40多座院落,现在开发出来五分之三。与远在祁县东观的乔家大院相比,渠家大院的特别之处有:五进院、戏台、青石铺地、镂空的砖雕、立体的石雕和房顶上张着嘴的石兽。
72岁的贺云祥老人家住离渠家大院景点不远的地方。老人在榆次工作,退休后又回到了祁县古城的老房子里生活。望着渠家大院房顶上的张嘴兽,老人说:“那时候,只有官宅上的兽才能张嘴,你再有钱,家里没有做官的,房顶上也只能修闭嘴兽。”
渠家大院能修张嘴兽,都是因为渠家的渠本翘。
渠本翘1962年出生,是渠家的老大,小时候被称为“神童”。他先后中秀才、解元、进士,后任清朝内阁中书。1903年,任驻日本横滨领事,回国后担任山西大学堂监督。渠本翘曾与人合资,接管当时官办的“晋升火柴局”,创办了最早的平遥火柴厂。1906年,在“爱国保晋护矿运动”中,任保晋公司总经理,以自己的身份向各票号借款交付赎金,实现了山西人赎矿自办的愿望。
刘立本板话唱晋商“你别看我年龄大模样儿丑,张艺谋是我老朋友,巩俐给我倒过酒,我跟马季照过相,跟唐国强把影留……你看我老刘牛不牛?”
这是祁县人刘立本的一段自我介绍。
老刘今年72岁,上班的时候是祁县文化局副局长,兼祁县文化馆馆长。1988年,他到刚刚起步的乔家大院任一把手,乔家大院最初的导游解说词就是他写的。
景点工作的特点是越到周末越忙,所以从乔家大院开始,老刘就养成了一年工作365天的习惯。一天也不休息,这在常人是很难做到的事情,老刘却已坚持了快20年。“时时心态好,顿顿八成饱,天天多走路,健康活到老。”刘立本说到健康秘诀时用的都是板话,“自己少受罪,儿孙少受累,节约医药费,造福全社会。”
渠家大院景区有博物馆、戏台院、票号、茶庄、镖局等景点,每个景点都有老刘介绍的板话,写在牌子上,摆放在醒目的位置。“店铺林立贸易繁,小城无处不经商;诚信赢得买卖兴,谦和招来顾客常。”这是祁县古城明清商业街的介绍。
关于晋商的板话还有:“以礼治家家兴旺,以智创业业必成;以仁治学学业精,以信经商商业兴。”在度量衡博物馆有:“度用尺子量靠斗,轻重靠的是杆秤;都说天平最公平,关键凭的是诚信。”
老刘家住新城,每天早晨起床后步行城北,晚饭后步行城南,上下班步行,日行四五公里。步行途中,老刘脑子不闲,边走边背诵自己的板话,感觉不妥的地方,随时修改。
祁太秧歌代代传1980年,祁县人麻万全从太钢退休后回到了老家,在祁县城赵镇里村自家院里办起了“文化大院”。
每周二、周六,老年人来这里唱戏,小学生寒暑假期也来麻万全文化大院听讲读书,农闲时这里还组织村民卡拉OK大赛。特别是村里赶庙会的时候,麻万全大院更是热闹非凡,十里八乡来赶会的都要来麻家院转一圈,而最吸引他们的是当地人最喜欢的“祁太秧歌”,有《偷面瓜》《做小衫儿》等秧歌剧。
每逢元宵节闹红火时,各地大搞龙灯、旱船、背棍、高跷以及鼓乐欢奏等活动,大大小小的舞队极其普遍。其中的扮演者,在舞蹈间歇唱支小曲,渲染气氛,载歌载舞,歌舞结合。这种形式就是祁太秧歌的起源。
祁太秧歌多采用第三人称说见闻、数典故、叙景致的歌舞形式。“二月里来龙抬头,姐妹三人踢绣球。大姐姐踢了个龙摆尾,二小妹妹来接球。走三走,扭一扭,踢了个狮子滚绣球。”这是祁太秧歌《踢绣球》中的一段,表现的是姐妹三人踢绣球的嬉闹场景。民国时期,祁县秧歌艺人根据真人真事编演了《唤小姨》《张公子回家》《卖胭脂》《劝戒烟》《吃招待》《送樱桃》等一批反映商业和农村生活的小戏。
上世纪40年代,解放区革命根据地晋绥边区当时流行着两种秧歌,虽然都称秧歌,但其风格、特点截然不同。
由于名称上有些混淆不清,晋绥文联的戏剧工作者经研究磋商,认为从流行区域上分较好,于是分别定为“陕北秧歌”和“晋中秧歌”两种。
1951年,榆次专署组织了“祁太秧歌研改社”,将“晋中秧歌”由原发祥于祁太二县的这一秧歌剧种定名为“祁太秧歌”。这个名称自1951年改革以来,一直流传至今。
300多个祁太秧歌剧目,现在传演的也就三四十个。除了过年闹红火时有大型的秧歌,祁县农村庙会也经常有秧歌表演。
花钱排演祁太秧歌的麻万全,自己不会唱也不会舞,但从小就喜欢家乡的秧歌。一方水土创造了祁太秧歌,要留住这个古城的艺术更离不开像麻万全这样的祁县人。
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乔家大院位于祁县乔家堡村正中,四周被三丈多高的砖墙包围着,上有女儿墙和望口,整座院像个城堡。
人们先是从电影上看到乔家大院,“大红灯笼”下的大院给人阴森沉重的感觉,而电视剧《乔家大院》则让人们更多地了解到砖缝里藏着的辉煌。
乔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占地面积9180.8平方米,建筑面积为4042.4平方米,是集中体现我国清代北方民居独特风格的建筑群。乔家大院原名“在中堂”,1965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共有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而北京故宫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现存建筑980余座,有屋8700余间,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