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7 12:34:34 | 浏览:118
解读百家姓卞姓。辽东卞氏家族,是明末清初时的期一个名门望族。卞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243位,人口约三十八万一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0024%左右。
卞姓文化之辽东卞氏家族
辽南卞氏家族是明末清初时期盖州的一个名门望族。自明正德时期镇国将军卞英至清康熙时期着名书画鉴赏家卞永誉,百余年间见诸史料者多达二十余人,经历了改朝换代的重大变革,家族依然保持兴旺,并且由将门世家转为书香门第,融入了清代士大夫的阶层。卞氏家族由武入文的社会现象及其长盛不衰的“独门秘籍”折射出明清嬗代之际军功世家的政治取向和价值取向,它所蕴含的社会文化背景更值得我们研究。
作为盖州历史名人,《盖平县志》、《盖平县乡土志》等地方史料对卞氏家族墓地的记载比较详尽,而对其家族成员的生平事迹却记载阙如。1981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在盖州市旺兴仁乡王屯村(即文献记载的卞氏家族墓所在地)征集到“皇明诰封怀远将军温泉卞公墓志铭”和“皇明诰封怀远将军承泉卞公墓志铭石”,分别收藏于盖州市文物管理所和营口市博物馆。其中“承泉卞公”即卞世祥,“温泉卞公”为卞世祥之父卞文明。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又在当地征集到刻有“世祥等奉祀”字样的祭祀碑(残),当是卞世祥为其祖先所立。这些碑刻墓志为我们了解和研究怀远将军卞世祥及卞氏家族的相关情况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根据墓志的记载,卞氏原籍为山东黄县,其始祖名卞高家驴,“客游辽东,遂家盖牟”,从名字上可以看出他是社会下层的贫民,或许就是某高姓地主家的长工之类。按年代推算,应该是在元末明初躲避战乱流落到辽东,在盖州落户。卞氏的功名始于卞世祥的祖父卞英,卞英封镇国将军(从二品),其生平不详,由于卞氏祖先出身卑微,卞英的将军封号只能是靠着一刀一枪的军功拼杀出来的。卞文明袭封怀远将军(从三品)。“镇国将军”和“怀远将军”均为明代武官的散阶,只代表等级,并非实职。
受武将家风的熏陶,卞世祥很早就显露出与众不同的军事才干,娴于骑射,精于谋略。他曾慷慨立志:“士之处世,文不足以经伦邦国着名当代,武不足以阐扬智略立勋天朝,生不裨于时,殁不闻于后,安所称大丈夫哉!”,卞世祥所生活的年代正是明代辽东战事频繁的时期,原活动于宣府一带的蒙古察哈尔部开始向辽东进犯。至万历年间,李成梁出任辽东总兵,对察哈尔部的入侵采取了以牙还牙的武力打击政策。卞世祥本可以像他父亲一样,坐享世袭将军的封号,但自幼胸怀大志的他却志在疆场。万历五年(1577年),二十岁的卞世祥投身在辽东总兵李成梁麾下,在抗击蒙古入侵的战斗中屡建奇功。数年时间,卞世祥便以卓越战功先后升任为指挥同知(从三品)、总兵府中军官、广宁卫指挥使(正三品),已高出他所世袭的“怀远将军”品级。当时总兵、巡抚对他的评价是:“伟然远到之器,绰乎大受之才;勇由天赋,智在人先;分阃预知名重,谋略堪当一面……”卞世祥的勇武与才干可见一斑。
然而,明代后期宦官专政,朝廷十分黑暗,辽东总兵李成梁也被弹劾下野。因此,在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卞世祥以父亲去世归家奉母为名辞官归隐。卞世祥回到盖州后,又被明廷重新起用,任命为盖州卫指挥使,但他最终还是再度辞官急流勇退。卞世祥辞官后,过起了悠闲潇洒的隐士生活,此时,他把自己的主要精力由带兵打仗转移到对兄弟子侄的管理和教育上。他的治家原则是“治家犹治官,内外亚于,肃肃雍雍,一如高密侯之修整闺门。”卞世祥所效法的“高密侯”即东汉开国功臣邓禹。《后汉书·邓禹传》载:“禹内文明,笃行淳备,事母至孝。天下既定,常欲远名势,有子十三人,使各守一艺。修整闺门,教养子孙,皆可以为后世法。”出身军功世家并再次以军功振兴家门的卞世祥,选择邓禹的“修整闺门”作为卞氏的治家理念,的确具有非同寻常的见识。身为武将的卞世祥也同样深知武力不足恃的道理,要想家门长久兴旺,必须偃武修文改换门风。
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卞世祥病逝,享年六十。虽然卞世祥在仕途如日中天之际悄然归隐,使他的军事才华和政治抱负未能全部施展,但他偃武修文的治家理念对整个卞氏家族的发展方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卞世祥死后,长子卞为鹏承袭为怀远将军,继续在辽东担任军职,并与游击杨于渭、总兵李如柏等一道参加了征伐后金的“萨尔浒之战”,后不知所终,成为卞家的最后一位武将。而卞家的另两位成员卞为凤与卞三元父子则双双以中式举人的身份进入了后金政权,使卞家完成了由武入文和由明入清的历史性转折。特别是卞为凤之子卞三元更是清初历史上的着名人物,官至云贵总督,着有《公余诗草》,与高塞、鄂貌图等被称为清入关之前满洲“开诗律先声”的一代诗人。
卞三元(1616--1697)字月华、又字桂林,盖州镶红旗汉军。后金崇德四年(1639年)己卯科举人,历任内秘书院理事官、山东登州府知府、山东东昌道副使、淮海道道员、湖广上荆南道道员、驿盐道道员、陕西苑马寺卿、山西按察使、贵州巡抚、云贵总督。康熙七年(1668年),身为云贵总督的卞三元因对吴三桂谋反有所察觉而托言母病离任归隐。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去世,谥号“恪敏”。卞三元虽然是科举出身的文官,但在他身上仍可看出卞氏武将家风的明显烙印。他在山东任上,“尝亲领数十骑巡行原野,仓卒遇贼,转战良久,左臂中流矢,神色不变,战愈力,贼乃引去。三元归,拔箭裹臂。痛稍定,更益士卒,期以日暮抵贼巢,众谏不从。士卒潜往,贼方张灯夜会,闻兵至,仓皇无措。然一呼而集者尚数百人,殊死战。三元负痛发数矢,手刃渠魁,余贼遁去。”(《八旗通志初集·卞三元传》)。这种胆识与武艺绝非一般的白面书生所能具备的。在贵州任上,他大多数时间是用于平定叛乱、指挥战斗。他先后剿灭了明桂王余党、剿获土酋龙兆吉、平定了水西土官安坤叛乱、滇东土酋王耀祖叛乱、贵州土司沈兆麟、沈应麟叛乱等,“苗地尽入版图。改其地为威宁府,立流官统辖。”因为这些赫赫战功,卞三元先后被清廷授予兵部右侍郎和兵部尚书的加衔,充分展示出卞氏家族特有的军事才能。
若将卞三元与卞世祥做一个比较,可以看出两人身上具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军事上,胆识过人,勇武善战,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政治上,功成身退,明哲保身,卞三元晚年的辞官归隐几乎与卞世祥如出一辙。正是这种政治上的成熟或者说是圆滑成为卞氏家族百年不衰的“独门秘笈”。
在卞氏家族由武入文的转变过程中,卞三元无疑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同时具备了文武两方面的才能。以卞三元为“分水岭”,此后的卞氏成员则再也没有出现担任武职者,全都成为了地地道道的文人墨客。
在清初诸多书画鉴赏家中,卞三元之子卞永誉以其煌煌六十卷《式古堂书画汇考》脱颖而出,成为对后世颇具影响的人物。卞永誉字令之,号仙客,以荫生入仕,历任福建巡抚、刑部左侍郎等职。卞永誉自幼爱好书画,当时,孙承泽、梁清标、曹溶等鉴藏名家尚在,卞永誉经常拜访请教,勤学多记,鉴赏经验与日俱增。着述丰富,其代表作《式古堂书画汇考》上溯魏晋下迄元明所收最为详博。该书以年代为序,分门别类进行着录。每条标明年代、尺寸、质地,叙述作品内容、题跋印记、流传经过,并且进行评论。对书画鉴定着录的体例已臻完备,成为后世的典范。台湾艺术史学家庄申先生评价该书:“是第一部完美的书画录,连清宫御藏的书画目录《石渠宝笈》也全部采用了所创始的编辑方法。”卞永誉在文学上也具有很高的造诣,《清诗汇》中就收入有卞永誉的《杂诗》、《远别离》等诗作。卞永誉之女卞淑媛颇受家学熏陶,亦擅绘画,精鉴赏,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女画家之一。
卞三元之弟卞三畏也是一位清初着名的文人。据清末李放的《八旗画录》记载:“卞三畏,字仲华,盖州人,隶汉军正白(一作镶红)旗。康熙三年癸卯科举人,康熙十年任汾阳知县。政事余暇,怡情翰墨,写山水得湍濑潺湲,烟霞缥缈之致。”位于泰山朝阳洞北的“松云绝壁”题刻,就是卞三畏于康熙壬戌年(l682年)所题书。
康熙时期,卞氏一门文脉兴旺,人才辈出,除上述诸公外,仅《奉天通志》“乡宦表”所收录的卞氏成员就有近二十人,全部为举人或监生出身。《奉天通志》所收人物均以“官本位”为标准,按职务高低排列次序。为明晰卞氏各代的发展情况,现重新按辈分排列如下(本文只列人名,省略其仕历):
“三”字辈成员有:直隶大顺广道道员卞三公、广东香山县知县卞三魁、江南丹阳县知县卞三锡、山西万泉县知县卞三捷。
“永”字辈的成员有:四川布政使卞永式、山西河东道道员卞永宁、山西太原府西路同知卞永康、福建兴化府知府卞永嘉、四川茂州知州卞永吉、河南祥符县知县卞永祜、福建尤溪县知县卞永茂。
“之”字辈成员有:广东分巡雷琼道道员卞之纶、广东监粮道道员卞之钥、广西横州知州卞之琇。
至此,卞氏家族已经由明末的武将完全转化为文人,成为真正的书香门第,成功地融入了清代士大夫阶层。
至乾隆时期,卞氏的鼎盛时代已经过去,见诸史料的卞氏成员仅有一个江苏上元县知县卞兆清。卞兆清虽官小职卑,但他的女婿却是康熙曾孙、宗室诗人永忠,使式微的卞家又沾了一点皇亲。卞氏衰落的原因,与乾隆的“夺谥案”有关。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好翻旧案的乾隆皇帝,对去世八十多年的卞三元大翻旧账,他认为卞三元本是吴三桂一党,本意是效忠吴三桂的,恰于其时引退而未暴露,所以不仅追夺了卞三元的谥号,连其墓葬碑文也全部扑毁。福兮祸兮,生前身后,卞三元当年处心积虑又迫不得已的“归隐”,使卞家又保持了百年的兴旺,但这最后的结局恐怕也是他所始料不及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