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7 12:34:34 | 浏览:115
解读百家姓成姓。成氏祠堂,位于恩施市老城区中山路。成氏来源繁杂,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一十六位,人口一百二十多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55%左右。
成姓文化之成氏祠堂
成氏祠堂,位于恩施市老城区中山路金家巷内,坐东朝西,现存正屋三间,面阔⒕5米,进深一间⒌5米,檐高5米,单檐硬山式灰瓦顶,穿斗式构架。除原北、东、南面围屋及西面院坝废弃不存,余保存基本完整。前墙右边嵌石碑三通,分别刻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咸丰二年(1852年),楷书阴刻,记载了成氏家族建祠经过及购置祠业田产诸事,是研究清代宗祠历史的珍贵资料。于众多被拆迁的祠堂相比,成家祠堂位于恩施城关闹市区,能保存到现在是一个奇迹。但目前这一区域的老房子正在拆改建,成家祠堂也是岌岌可危。
祠堂
祠堂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当时的祠堂皆建于墓所,称之为墓词。建造形制比较简单,前有大门,进门即为享堂,享堂又称祭堂,是举行祭祀仪式及族人咸聚会际的地方。享堂后为寝堂,是祖先的墓葬。后世的祠堂已无墓葬,分为两类,一是纪念某一名人的庙宇,如恩施市文昌祠,供奉文昌帝君张亚子;一是家族集会议事的公所,但仍供奉祖宗牌位,举行祭祀祖先的活动,是旧时族权的代表机构,成氏祠堂即属这一类。
祠堂古今地位变化
封建时代,祠堂曾遍布我国城乡,几乎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祠堂,族权曾与皇权、神权一道是压在人民头上的大山。解放后,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推翻了头上的大山,代表族权的祠堂失去了作用,不是被拆毁,就是分给贫苦人民居住,随着岁月的流失,大多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