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7 12:34:58 | 浏览:132
解读百家姓郝姓。本期我们来说一说,郝姓的家族精神。郝姓,出自子姓,其始祖为帝乙。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2014年《百家姓》排行第77位,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
开拓——郝姓的家族精神
纵观郝姓发展的历史,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种开拓进取的精神。
当初伏羲氏族太昊之时,生活位於在南方的淮水流域地区部落叫做郝省氏族,向西迁徙、繁衍生息到神农氏族炎帝时代,经过分支发展形成几支的郝骨氏族、郝胥氏族等郝人由秦岭的周南山以北渭水流域地区一个崇拜赤邑的小氏族向河东远徙,进入太原盆地,侪身东夷之间,後来异军突起,成为势力、地位仅次於黄龙氏族的凤凰氏族,并把氏族图腾由赤邑改为赤凤凰,靠的就是一种在艰苦环境中不断适应,进而奋起和不拘泥过去的开拓精神。
後来,郝氏族又随着东夷氏族的主支迁入中原地,开始以农耕为主的新生活,并建立起一个治理渭水闻名东西郝和一个以善於陶器制作着称的大原之郝。
在这种社会大变迁中,许多群体都被淘汰了,只有那种具有开拓精神的群体,才能适应新的环境,在社会大演变中生存和发展起来。
当郝方国被春秋时期晋秦等泯灭後,郝方国遗民又是靠者他们的开拓精神,一部份在征服西南土蛮的过程中发展为着名的筰都夷,另一部份则留在郝方国故地,在新的环境中作为普通的族姓顽强地生存下来,并演变成秦汉时期着名的太原郝氏。
在中华民族开拓东南的浪潮中,郝姓又走在前列。正是其不断向外拓展的家族精神,鼓舞者一批又一批的太原郝姓成员向东南未开发地区移民。故郝氏族姓对东南豫冀鲁皖苏等地区的开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郝姓在开发豫冀鲁皖苏等的过程中,自身又不断壮大,成为当地的大姓,而豫冀鲁皖苏等更成为今日郝姓最集中的地区。
公元七六五年(唐代宗永泰元年乙巳)掖县北陵郝氏大始祖郝肸,字伯泉公分家送子出征的那一壮举,更是郝姓开拓精神的最典型和最完美的体现。
这位伟大的郝姓祖先的旨意:池内之鱼,远逊云间之鹤。好男儿不必恋此一方故土,而应志在四方,放眼天下!与孔老先生的“父母在,不远逰,逰必有方”的迂腐论调相比,何其高明。郝氏子孙感受到一种使人人振奋,鼓舞的伟大力量。又云:“远逰外境非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外面的世界与家乡不同,一个开拓者必须学会适应新的环境,征服新的环境,四海为家,正是当今广大拓殖海外的华侨华人“落地生根”生活的预见。
故在《客家源流考》中对此评价得好:此语句虽浅,而用意则深长也。又云:漫云富贵由天定,三三男儿当自强。这种人定胜天思想和对未来的信心,正是开拓者的必备素质。这首粗浅的诗,字里行间,却处处充满着一种使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神气。这首小诗,这种开拓精神,使郝伯泉公的子孙,从掖县走向豫冀鲁皖苏等各地,走向四方,散布中华大地。这种开拓精神,鼓舞者无数郝姓子孙,从东方沿海地域拓展中华大地,走向海外,将郝氏族姓的种子,撒播於全世界。
这种激励者郝姓子孙的开拓精神,归结起来便是:
一:是远大的目光,既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又要有不安於眼前的精神;
二:是志在四方,不恋故土,积极向外拓展的精神;
三:是顽强的适应能力和艰苦奋斗精神,能适应和征服新的环境;
四:是人定胜天的思想和强烈的自信心与自傲气质。
(三)族谱:寻根问祖的神圣证物
中华礼制,家必有祠,族必有族。因此,在昔日崇尚家族主义的中华普通家庭中,族谱成为一种很常见但又至为神圣之物。
一部优秀的族谱,记录者一个家族的发源、生息、繁衍的无始无终的过程,如果这个家族从来没有停止过修谱的,可以是一部与时间并存的生命史。
活在谱中的一代代子孙,作为一个文化载体,无不反映出他所处时代的种种特徵。这种变化不已的客观存在,与恒定的家族血缘递传,形成了族谱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徵。可以从中领悟出一个生命群体的强大力量,一组种族遗传的神秘密码,一种超越历史局限的阔大视野。
虽经“破四旧(旧制度、旧文化、旧思想、旧风俗)”的扫荡和“文化大革命”之火,仍有许多郝姓族谱劫後余生。由於近几年来,在海内外郝姓中,又悄悄地兴起了一种修谱寻根热。
(1)郝姓谱牒源流谱牒之学,起源很早。郝姓谱牒源起何时,史无明载。
郝元烈先生遗存的族谱记载:传说早在先秦,便有郝省氏族第五十一代郝晏,创修最早的郝氏宗谱传後,因为商周时期,郝方国已是一个独立小邦,作为一个国家,已有记录郝方国贵族历史和世系的谱牒了,故商周时期便有郝姓谱牒。
传说战国末年秦相上卿霍云君郝晏删改增修郝氏族谱,并将谱系上呈御览,在山西太原盆地一带流传的《郝氏族谱》,堂而皇之地录有一篇【霍云君太原删谱赞册序】。但此【序】中有霍云君被汉高祖封为忠烈王之语。郝学隆先生的族谱记载:汉魏之世,门第始兴,谱牒学也於此时开始发达起来。作为当时着名族姓的太原郝氏,这时才开始有了确实可信的家史族谱在民间流传。
六朝隋唐是中国谱牒之学始盛时期,但因当时郝姓的衰落,郝氏族谱也就不见於《魏书官氏志》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官方正史,仍在民间流行。直到宋代,随着郝姓的兴旺,也出现了郝氏谱牒的繁荣。各地郝氏,纷纷立祠修谱、家传、谱序,多见於当时名人文集之中。如南朝江夏郡太守郝回就曾考订丹阳郝氏世系,创修《郝氏世系源流谱》传後,成为後代郝氏谱牒的范本。
元代大学者郝经,字伯常也详考世系,续修族谱传後。明清以来,郝姓谱牒之学更加发达,长盛不衰。这一时期的许多族谱,至今仍被流传和保存下来。这是十八世传人郝学隆先生在民国初时所作的谱牒源流之说。
文革时期,十八世传人、柳行村大先生郝延奎则在郝氏族谱源流之说,家谱渊源甚早,一般都推始於《周官》,实际上《世本》乃是中国谱牒最早的着作,司马迁《史记》的世表、年表取法乎此,实为後来家谱、宗谱之滥觞。
在谱学发展史上,经历由专官之掌,演为专门之学,最後变为私家之谱,这样三个发展阶段,修谱也经历了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三个发展高潮。尤其是清代时已达到顶峰,若论宋元以来,清人修谱最多,保存至今的族乘,至少估计在二十万种以上,清人修的占重要成份,且质量较高。到了民国,修谱之风仍不少衰。
郝氏族谱最早者,似修於南朝梁武帝时的《丹阳郝氏世系源流谱》,郝回在【源流总序】中称:“吾祖家丹阳,抵回身,三百余年”。其间‘文献足徵’。因此,族谱中既有东晋以後入宦出将鼎盛,郝氏人才辈出的实录,且溯源郝省氏族,以郝晏为先祖,并及十八世祖郝廉,字子康,堪称源远流长,後裔繁茂的世家望族。
至於我掖县北陵郝氏,即以後称为晏乐窝柳行郝氏者,以郝伯全先祖,其族谱始修於明代万历二十二年甲午,湖广隋县知县,後升爲南直隶宁国府同知郝昂曾作跋文,他的堂兄郝玺曾作【庆源图】而首叙之;清代康熙廿三年,莱州府儒学教授郝秉纯又再叙之。以後又多次续修。
南朝以後所修郝氏族谱,在《二十五史》中【艺文志】上无载,可见当时并未公开流传,或流传不广。现在只能由有关的【谱序】中窥见一斑,却无法获得原本而见全貌。就是清代、民国时期的郝氏族谱,也由於战乱灾荒的洗劫和历次政治运动的扫荡而所剩无几,令人感到遗憾。这是十八世传人郝延奎先生最後风烛残年的岁月时杰作。
公元二〇〇二年十九世传人郝维明校雠整理
(2)郝氏族谱的谱法
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苏洵倡修族谱、家乘,最为积极得力。他们不仅亲自动手编写本家的族谱,而且提出了编写族谱的体例和方法。
欧阳修的谱例是:谱图之法,断自可见之世,即为高祖,下至五世玄孙而别自为世。其原则是以远近、亲疏为别,凡远者、疏者略之,近者、亲者详之。
苏洵的谱法是:凡嫡子而後得为谱,为谱者皆存其高祖,而迁其高祖之父。苏洵主张一般家庭修谱用‘小宗之法’,即只记五世,而政治经济地位比较稳定的皇室贵族,则按照‘百世不迁’的‘大宗之法’来编写族谱。
在编写方法上,他们一采叙述式,一采图表式。他们虽然在谱例方法上有别,但敬宗收族的目的则同。宋仁宗以後,欧阳修、苏洵的族谱成为宗谱形式的规范,影响至为深远。
民国元年《柳行村郝氏家谱叙》有言:“古人之意,莫重於族,亦莫严於谱。谱者,推其祖之所自出,而合其族之所由分天。先王制礼,以明宗为大务,是以古者有大宗、小宗之别,使其派有所统而不紊。又重之以嵗时腊祭之会,冠婚丧祭之礼,乡射燕饷之仪。其目委曲而繁重若此者,盖所以习其揖让长幼之节,隆其亲亲老老之恩,厚其睦姻慈爱之义,使人人知有忠敬孝友,醇固而无浇薄之风”。
因此,郝氏族谱的编写,也基本是效法欧、苏二氏。但这种效法,不是简单模仿,而是有所选择、有所变通的,因为两者之间,本来就存在者取长补短的关系。直至清代、民国。郝氏修谱或谱体采苏式,或参用欧、苏两式,集欧、苏两氏之长。
(3)谱牒基本体例
家谱的格式中就有基本体例而言,一部完整的家谱要包括:谱名、谱序、凡例、谱论、图像、恩荣录、源流考、祖规家法、世系、五服图、祠堂、坟茔、年谱、吉凶礼、仕宦记、字辈谱、编後篇、领谱字号等多项内容。
谱名:是指家谱的名称,多称家谱、宗谱、族谱、家乘、家牒、统谱、房谱、支谱、郡谱、韵谱、总谱等 了表明家族家族来源和纂修时间,有时还在家谱名称前加以表明,如;掖邑北陵郝氏族谱、掖县柳行村郝氏统谱、栖霞县郝氏晒书堂支谱、招远县张星郝氏宗谱、南院庄郝氏家谱等等都是如此。
谱序:就是一个家谱的序言,一般放在家谱的首位,少则三、两篇,多则十余篇,内容包括修谱缘由、修谱目的、修谱经过、修谱人员构成,家族历史渊源,迁徙经过,郡望历代修谱情况,及谱学理论等。作序者出自鸿儒名宿之手,或由修谱的家族所聘请的名人,其质量大多很高。如明皇朝时人郝锦甫、郝从德,赵胤昌、毕拱辰,清皇朝时人王烈、郝吉午、郝士忠、郝松龄、郝学隆,栖霞县人郝联荪、郝联薇,蓬莱县人郝毓庆、郝毓兰,招远人郝芸亭、李卓吾、郝瑞辰等都曾为郝姓家谱作序。
凡例:一般是阐明家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
谱论:则是收录古人关於家谱修撰的意义和作用的言论。
图像:是绘制的祖宗画像。
恩荣录:主要包括皇帝或地方官府赠送的能够光耀家族门面的敕书、诰命、赐字、匾额、御制谥文、碑文等。
族规家法:是对宗族祠堂建筑历史、创制、方位等一系列有关内容的介绍性文字。
五服图:是以图表的形式表明本宗族的血缘亲疏关系。
先世考:则是对家族血统源流的考证。
世系:则以世代的形式表现承传关系。世系遵循略古详今的原则,标明自己的世系所出和自古以来的承传关系,同时记载者从一世祖到修谱日期止的家族所有成员的姓名字号、生卒年月、寿夭、科第、职官、塟地、妻室、子女等,使一族人的源流关系、血缘亲疏、繁衍情况、婚丧嫁娶一目了然,这是世系内容的重要程度,自然而然地成为家谱的核心内容。
坟茔、年谱:如族人对祖宗坟茔等重要嵗时瞻仰、保护、爱惜、严禁变买祖先坟地、山村,对活在世上的宗族长辈,也要嵗时节序荐明德以达馨香,即以尊敬长辈、和睦族人,处处体现者尊祖敬宗的基本思想。至於吉凶礼、仕宦记、字辈谱等都与各自相关的内容。这是郝姓家谱体现是多种文体的结合体,不仅有志、传、史、表,而且还有图、书、题、考等,通过这些形式,共同表现敦睦亲族、承先启後等基本宗旨。
朴实的纪实散文文体——谱序
在篇什繁多的古代散文中,读到过许多序文,或诗序、或文序、或图序等,但却很少读到过谱序,这是因为族谱的不公开刊行於世,以及它极度的保密性所造成。但是,它毕竟属於散文范畴的另一样式,从郝姓族谱的几篇序文中,可以对它的艺术特徵作出评断。所以谱序是一种朴实的纪实散文文体。
族谱本身就是一种纪实文体,它的内容要求绝对的真实,尽管不可避免出现一些疏漏之处,来不及得半点虚夸和矫饰,家族的发源、迁徙、生息、繁衍,此中涉及的人物、年代、地名、历史事件,都具有一定的纪实性,这些又反映过来确定了谱序的叙述和论证必须与族谱的内容相吻合,文字也就呈现一种朴实无华的形态。如:明皇朝人郝锦甫、郝从德等所作的谱序,对古郝邑国的盛衰和安州安陆、舂陵、枣强郝氏的源流,均有所考证,自山东诸郝氏,皆原本安陆,从族望也一句,道出了山东郝氏的迁徙所自。族谱记载的是一个家族的发源、迁徙、生息和繁衍的一个悠长的时空范畴,充满了一种苍凉而雄劲的历史感。
因此,谱序的作者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处,超越於所囿的时空之外,用博大的胸襟、阔远的目光以及精深的学问素养,去俯瞰家族的生命史,并用极具概括力的文字对这部生命史作出简约的勾勒,体现出一种大手笔的韵致。
此外,之所以修撰族谱,是爲了理清这个家族的渊源关系,爲了正长幼,明尊卑的人伦之本,以加强家族的认同意识,维护家族的安定团结,进而造益於社会。谱序往往言简意赅地对这些属於儒家的正统思想进行歌赞和阐发。
但也有例外,如:清末民初时人郝学隆先生所序《郝氏通谱》和郝观政所序《玉、真二公民国庚辰族谱序》一文中的最後一节,阐述了家、国与世界的关系,倒是独具新意,故敬宗收族,实乃世界和平之起点。
谱序的作者,大多为当时的名人,或以官显,或以文重。他们自身所具有的权威性,才能使这个家族添其光辉,如:明皇朝的郝锦甫、郝从德,清皇朝的王烈、郝吉午、郝联薇、郝学隆,还有一类作者,既官显文重,同时又是该族的子孙,如:清皇朝的郝联荪、郝观政等。
原文作者郝松龄、郝延奎、郝元烈等校雠整理作者郝维明
(4)修谱的主体思想
郝氏修谱是基於‘敬宗收族’的观念与目的,以加强家族团结,巩固家族制度。柳行村谱学者大先生郝延奎的《敬宗收族导语》一文中,摘引郝学隆的《郝氏通谱序》中云:“宗族者,祖宗一人所自出也。一人之身衍为数千人,数千人之身即一人之身也。人以祖宗之身为身,则当以祖宗之心为心。一族之内,俊秀者尊之,象贤者也;孝子悌弟义士节妇则钦崇之,立身行道,贻先人以令名者也;有位者庆之,大吾门闾者也;富者卫之,能克家者也;贫者、弱者、孤者、独者、鳏者、寡者、疾厄者、患难者,相与救助之,赈恤之,吾祖若宗所不认视者也;不肖者教戒之,惧辱其先也;老者安之,幼者慈之,宗友赖以递续者也”。
在长期的宗法社会里,许多仁人志士和有作为者都注意把“敬宗收族”的观念推衍成为“忠君爱国”的思想。在国家民族事业受到空前危难的时刻,更把家族观念扩展为民族精神和爱国思想,移孝作忠,毁家抒难,舍‘小我’为‘大我’,为国家民族贡献自己的一切。掖县北陵郝氏第十九世郝鸣吉,在抗日战争中为平里店民众抗日自卫军事参议,於兹倭奴入寇,兵气嚣然,犹谋纂明世次,敬宗收族,以率偱祖宗遗训,昭示族人,收抗日自卫之功,以慰国人。
民国时掖县《郝氏通谱》纂成,总纂郝学隆在序言中特别希望族中诸父老昆弟,各本敬宗收族之旨,益坚团结,共体时艰,以发扬民族精神,奠国家於磐石之安。郝孝隆对於‘敬宗收族’与‘世界大同’的关系有自己的明确见解:方今时局剧变,国人对於家族观念逐渐冲淡,且国际往来愈频繁,视野愈广大,天下一家,期诸实现,向之所以爱一家一族者,今兼以爱异族异人。民胞物与,四海之内皆兄弟,其理想因时代而进步,固未可以厚非。惟是天下之平,基於国治,一国之治,基於家齐;而国为家之积,虽世界纵跻於大同,而家未必即废,故敬宗敦族,实乃世界和平之起点,未可以侈言天下一家,世界大同,而漠然忽视宗族也。他鉴於掖县郝氏伯全公後裔有毅力、有热忱、团结之力最强,因此希望伯全公後裔诸君子扩此特殊精神而及於全族、全社会,则有裨益於民族国家之建设与隆昌,又何可限量!
(5)修谱是家族中名人的义务
既然族谱家乘在团结族人,保家卫国方面有如此重要的任务。
因此,许多家族成员尤其是一些有地位,有声望的成员和热心分子,把修谱当作自己生活的重要内容和不可推卸的义务,朝夕不遑,熙攘其间,乐此而不疲。有些谱学者,都亲自主持或参加纂修宗谱的活动,如清末谱学理论家、济南府历城县儒学教谕郝士忠,民国初时归里後亲自纂修郝氏族谱,在抗战前间的一九四〇年,郝学隆与郝延奎都主修山东掖县《郝氏通谱》。
旧时修谱,有一种陋习,即爲了在社会交往中抬高本族的声望和地位,往往攀援贵胄,附会名贤,生拉硬扯地硬把某某历史名人说成是本族之祖,有的出於势利观点,富而远者亲之,贫而近者疏之。但郝氏修谱时,应坚决反对这种弃亲近疏的观点,溯家法者,重本支也。若泛以某处富贵者为荣,某处贫贱者为辱,弃亲近疏,必遗幽明之愤恨矣,苟仅以攀援附会,固不能严宗派,别亲疏,抑且厚诬先人耳。因此纂修族谱,宗支分明,派次联属,疏也,不以富贵而收之;亲也,不以贫贱而遗之。在用修谱加强族人团结,进行社会交往中,能坚持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值得称许的。
郝氏修谱是基於敬宗收族。族谱的内容、体例虽在门类设置上,但是一般包含谱序、凡例、谱论、源流考、世系图、字辈谱、仕宦记等多项名目,将有关内容分门别类加以记述。在修谱时应严谨务实的态度,遵循详近略远,传信不传疑和宁缺勿滥的修谱原则,如:《北陵郝氏族谱·跋》中就明确提出,该族谱奉行‘行吾所明,不行吾疑’的原则,以世系清晰的祖先为始祖,尊情况不明的始迁祖为‘迁祖’,绝不妄添乱续,附会牵联。又如:益都县《郝氏续修族谱》在修谱【凡例】中规定:“郝氏之出,其来也远,上世无考,不敢妄拟,今即可见之世,即为始祖伯全公是也,据实直书,不敢诬先世,欺後人云”。
概而言之,其修谱的主要目的是:尊祖收族,倡导‘尊尊亲亲’之道,具有包括敬祖先、序亲疏、明宗法,敦人伦、睦宗族等功能。即谱牒的作用是:明世次,别亲疏,一家一姓血统源流的可靠蓝本。
(6)修谱的内涵和外延
任何家族的谱牒,都有它固有的共性。
每修一次谱,都有一种缅怀先祖列宗的深刻内涵,对家族生命史作一种全面的肯定和阶段性的总结,举凡子孙的繁盛,显赫人物的表彰,家族成员的生与死的记录,都无不载入这部史册。郝姓族谱亦然。
郝姓家族也和其他家族一样,非常正视血缘的纯正性,决不容许有丝毫杂质的掺入。是爲了先祖血本所含基因准确无误的遗传,还是出於一种伦常观念的考虑,我们不得而知,也许二者兼而有之。
在《修谱凡例》中:杜异姓;抚收子及随妻带来子不书,婚後所生之子,迟速不符常者,均不书。注;孕期与产期不符合常例的。谨收族的条例中又说:族内人众丁繁,枝分叶散,子孙有远迁外贸幕逰久出未还者,知其所在,书徙往某处,不知者书远出,若母嫁而随,书随母寓某处,谱仍记名,冀来归也。对於“继”和“祧”,也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丝毫不许紊乱。
尽管郝姓族谱明确反对‘弃亲近疏’的势利观念,但毕竟难逃时代的局限,明长幼,正尊卑,总是族谱中不可少的内容,尤其对於女性,明显地表现出‘男尊女卑’的倾向。如:女已嫁曰‘适’,女人必以一人为正,若女出而适者,止书前婿,妻经改适,不书。相反,对於那些孝子、忠臣、贞女,则要据实备载。
个体生命的两极为生与死,生死为人生的大事,亦为家族的大事,所以在谱中皆须详细记载。族谱是神圣的,也是神秘的。
各房各支领谱後,均要妥善保存,一般秘不示人,更不能出卖。每年大祭时,都要将谱带到祠堂查核,如保管不善,将受到训饬,擅自出卖的将被视为不肖子孙而逐出宗族。有的宗族爲了妥善保存族谱,特别配制一种谱箱,用来收藏族谱。如掖县郝氏民国二十八年修谱时,特制四个族箱,每个需用法币九元五角,除徵收丁费和领谱费外,还另徵‘谱箱谷’一种,共修谱八通,每通精制木箱装置之,以归划一而免散失也,并谆谆告诫族人,族谱系一家之言,自倡修至成卷,固非易事,宜珍而藏之,毋使损毁或对族谱的保存和保密,郝姓家族爲什麽如此慎重其事呢?首先是爲了对本族源流的演绎的珍视,一旦失去族谱,当然不止一本,即失去了自己的根,也就成了无根之木了,这在当时是一件非常耻辱的事。同时,也是爲了防止别姓冒祖归宗,因为有了族谱,他就可以在下一次修谱时,将自己位列其中。所以,爲了本族香火的纯正传递,关於族谱的保存和保密,不能不再三警戒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