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南安褚姓入闽的历史故事。《
百家姓》由来已久,是一篇关于中文姓氏的文章。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其中排名11的褚姓,以官名为氏。褚姓还有另一种比较简单的说法,那就是以居地之地名为姓。据《姓氏寻源》载,古代有一个叫褚的地方,当地居民就以褚为姓。
一、溯源
褚姓起源于春秋时期,宋恭公之子段被封到河南洛阳褚地为官,因其德可师号褚师,久而久 之即以褚为姓。至南朝时,褚氏人才辈出,将相公侯、皇后、驸马相继出于褚家,故《百家 姓》中称褚氏为望族。正如南安市官桥周厝褚氏祖祠大门楹联:“河洛域地是本家〓南 朝将相成望族。”唐朝褚亮博学多才,与杜如晦等世称十八学士,时人又称之登瀛州,后世 家人为纪念这位出自河南的家族名人,遂以“河南堂”“河南瀛州”为堂号,以“河南郡” 为郡号。
二、入闽
唐朝褚遂良为相,高宗欲立武则天为后,遂良公以先帝托孤顾命身份力阻直谏而被贬,其子 少卿公随公南下,居武荣之安海,自此时起,福建省才开始有了褚氏。传至六世祖崇德公开 始迁移至南安十二都蓬岛侍御山下,在此(即今南安市蓬华镇蓬岛村)拓土开基繁衍生息, 曾一度昌盛。
三、外迁
明朝嘉靖40年(即公元1561年)是年永春大饥荒,族人褚铎参加了永春蓬壶吕 尚四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并成为该农民起义军的三大将领之一。义军曾发展至三万多人,后 因时局剧变,起义失败,义军首领吕尚四阵亡,褚铎被俘后又被杀,蓬岛褚氏族人面临里务 难当,为避祸逃荒,于是举族外迁。迁移至本南安市的有汤边(即今之南安码头褚厝)、大 嵋(后又二度迁移至水头劳光溪浦即青石宫),东田、丰田(今东田镇兰溪村),安溪。迁 居外州府的有永春、仙游、兴化(今莆田)福宁(今霞浦县、福鼎县)漳州、邵武(今光泽 县司前乡西坑村)、温州(今苍南县石砰乡)、处州(今浙江省丽水)。迁居至汤边(即今 码头褚厝)中的一支脉又二度迁居至福宁府霞浦县南门外及福鼎县石番溪乡旗杆村、永春县 太平(其中一部分又三度迁居台湾),民国及民国以前,南安码头褚厝褚氏宗亲中的一部分 先后到东南亚各国谋生,并在乔居地繁衍生息,目前在乔居国的褚氏宗亲达一千多人。而二 度迁居南安市水头劳光溪浦的有一部分分别三度迁居本市的官桥周厝和晋江市的安海镇及东 石镇肖下村;另有一部分三度迁居台湾省,现台北市北区(含台北县、桃源县)的褚氏宗亲 已逾二千人。而且目前在南安市境内的褚氏总人口达一千多人。因此,本省的褚氏宗亲,浙 江省的部分褚氏宗亲均由炎岱(今南安蓬华镇蓬岛村)迁出繁衍的。
四、昭穆
自蓬岛迁出的褚氏宗亲后代大部分仍沿用统一的行辈:甫班昭穆和敬宗 惟兴孙子有候公 忠孝克全遵祖德 永修人纪万年同。这正如官桥周厝褚氏祖祠厅堂中的一楹联:“莫道蓬岛 非蓬莱 却言宗亲出炎岱”(即蓬岛)。此联反映褚氏后代对祖居地蓬岛的怀念。
族 谱
晋江安海、南安官桥周厝、光泽县司前乡西坑村、福鼎县石番溪乡旗杆村、浙江苍南石砰乡 褚氏族人仍保留有族谱。南安码头褚厝、南安水头劳光溪浦、南安官桥周厝之褚氏族人分别 建有褚氏祖祠,南安官桥周厝褚氏祖祠由文质先生昆仲独资重建。其中南安码头褚厝褚氏祖 祠厅堂楹联:怀先祖立业齐家修身笃敬 勉后昆勤功致远睦里敦邻;此联乃族人褚朝用撰 文,原南安县长、书法家王重庆所赠墨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