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7 12:40:26 | 浏览:124
解读百家姓魏姓。魏氏庄园建于清光绪十六年,是古代北方民居建筑的杰出代表。魏姓,是中国姓氏中第45位姓氏,在宋版《百家姓》排行第30位。魏姓最早源于西周初年周成王分封的姬姓伯爵诸侯国魏国,册封地于今山西芮城县北,属以邑为氏。
建于
魏氏庄园建于清光绪十六年,是缙绅地主魏肇庆的宅第。该庄园布局巧妙,结构合理,城垣、住宅房屋相互为用,巧夺天工。庄园占地面积24613平方米,分城堡式住宅、广场、池塘、花园四大部分。住宅外围城垣为青砖砌体,南北长84米,东西宽46米,墙高10条米,基宽3.8米,顶宽1.5米。顶部外侧为垛口,内侧砌筑女儿墙,中间为跑道。墙内四周建有12个壁龛式射击掩体,东南角、西北角建有半突出墙体的碉堡,分上、中、下三层。这些军事防御设施在现存的古建筑中是十分罕见的。游客登城远眺,远近村庄尽收眼底,凭吊怀古,引发几多感慨。经营着相当规模的当铺、钱庄;在魏集老家广置良田三千亩,成为当地巨室,家中用品一应俱全,据说其家中有颗金白菜,以为后代祈祥纳福。但自魏肇庆始,其家族代代渐衰,直至人去楼空。魏氏庄园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颗明珠,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是留给后代人的一笔珍贵财富。
清代城堡式民居
魏氏庄园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城堡式民居。庄园位于惠民县城东南30公里220国道南侧魏集镇的魏集村。它是清代布政司理问、武定府同知魏肇庆的私人宅第,建于清光绪十六年至十九年(公元1890-1893年),历经战争洗礼和政治运动冲击,主体建筑保护完好。
组成
魏氏庄园占地40余亩,平面布局呈“工”字,由住宅、花园、池塘、祠堂、广场五个部分组成。庄园的住宅将具有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功能的城垣建筑和北京四合院式民居融为一体,构成了一组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城堡式建筑群。
建筑
城垣建筑平面为矩形,南北长84米,东西宽46米。庄园坐西朝东,高大的拱券门上方镌刻着遒劲有力的“树德”两个大字,城墙原为两重,两墙间为更道,现仅存内墙。墙高10米,根基厚3.8米,顶宽1.5米,结构采用明清城墙的传统模式,内为三合土夯筑,外砌青砖。顶部外侧设垛口,内侧砌女儿墙,中间为宽窄不一的过道。墙体内壁四周有几个拱卷形壁龛,内有上下两层对外射击孔。城墙东南角和西北角建有两个半突出墙体的圆形炮楼,各分上、中、下三层,每层均砌有射击孔,根据不同距离射击目标发挥不同作用。
风格
住宅房屋建筑是按照《清工部工程则例》设计,同时又有典型的地方风格。其主体结构为清代小式木作台梁式构架,建筑形式为砖石木混合结构。平面布局是按照中国民居传统方式,沿南北纵轴对称设计,并按前堂后寝的原则依次排列,整个院落错落有致、流线分明。鳞次栉比的住宅房屋与高耸的城垣融为一体,尤其突出了能攻易守、进退自如的军事防御功能。
住宅群体
共三进九座院落,共有大小256间房屋。现存院落6个,住房40余间,房屋营造为硬山,分卷棚顶、花脊两种营造方式,形式风格特异的前厦回廊。院落群分别由中路院落和东西侧跨院组成,中路院落为主体建筑,属于典型的北京四合院住宅。两侧跨院分别有私塾院、裁缝院、厨房院等。院落间设有通道、房屋间以夹壁墙和暗道相连,通过石流向内宅供水,供物靠内外相通的壁洞。各房间冬季取暖采取中国传统的火炕式。城堡内有50余间粮仓,可贮备大量粮油,地下埋有大量煤炭,有两眼砖砌水井,遇到战争或灾荒,即使经年不开城门也有足够的生活保障。此外,内宅北大厅东西两端硬山设有吊桥,联接城墙顶部。
维修
自1986年至今,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共拨付专款200余万元,对庄园进行抢救性维修,恢复了城垣原貌和主体建筑,治理了周边环境,为实施总体规划开发利用创造了良好基础。
结构
其主体结构为清代台梁式构架,建筑形式为砖石木混合结构。平面布局是按照中国民居传统方式,沿南北纵轴对称设计,并按前堂后寝的原则依次排列,整个院落错落有致。庄园的院墙部分沿用了中国古代城墙的建筑模式,建有城门、城门楼、马面。院墙顶部有宽阔的跑道,通过吊桥与内宅阁楼相连。院墙西北、东南两角还创造性地增设了角堡并凸出墙体以监视、打击不同角度来犯的目标,这充分显示出庄园攻守自如的军事防御功能。
城堡式庄园
魏氏庄园是我国北方唯一的现存的城堡式庄园。其建筑艺术风格既承袭了北方传统建筑的对称、严谨、雄厚之风,又通过了小品建筑的门楼、院墙等体现出南方建筑空间布局灵活多变的特点,是人们观光旅游的好去处。
惠民魏氏庄园是我国北方仅存的清代城堡式建筑群。
它是鲁北平原上霍然而起的一个奇迹。
那青色砖屋青色的瓦,构成了一幢神秘的历史深宫。
由济南沿220国道东北而行百余公里,到达惠民县的魏集。下国道不远,快要抵着黄河坝堤的地方,就是那谜一样的魏氏庄园了。这是我国北方仅存的清代城堡式建筑群。那青色砖屋青色的瓦,构成了一幢神秘的历史深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