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7 12:41:15 | 浏览:672
解读百家姓施姓,三个施氏老人的“长征”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一起来了解一下吧。据《姓氏纪略》的记载,早在4000多年以前的夏朝,就有一个以施为国名的诸侯,后来他们的国亡,子孙就以国为氏,统统姓了施。
家祖茔绝对算得上气派,占地至少一亩,四周还建了琉璃瓦顶的院墙。
墓园“姓施”,不过,在墓园的大门上,“马”姓却位居“施”姓之上:明太祖马皇后侄女墓-施氏一世祖茔。
原来,施氏家族也是苏州阊门移民的后裔,而且,他们还是明朝的外戚,数百年间,整个家族一直以此为荣!
施氏祖茔的墓志上写道:先祖施公,讳千行一,世称千一公。千一公生于元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八月十六日辰时,娶马氏,明太祖马皇后之侄女,生于元至正元年八月二十七日亥时。
元末兵荒马乱,族属离散,公及太君由姑苏阊门避乱至本地,今施家庄大屋基,原名张公庄,落户安业。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太祖一统天下,金陵登基,马皇后位正中宫,与帝同德,佐理国事,社稷太平,民安乐业。每逢佳节,皇后倍思侄女,彻夜难眠。帝知其情,即召公至京。帝问公曰汝愿官乎,公虚心敬谢,力辞弗受,惟愿伏处海隅,垦戈为业。帝闻此言,甚佩,赐田数百顷,入庙湾场今阜宁八镇总灶定籍……
公终于明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十一月初三日未时,马氏太君终于明永乐十二年(公元1415年)八月初四日申时,与公合葬……
而施氏家族来自苏州阊门,民国壬戌年版的谱序中也有所记载:溯考吾阜施氏,原籍姑苏,际明初甫播迁于庙湾湖之南岸,地名张公庄,嗣生齿渐多,累世守浑噩之风,历代务耕读之本……
大明开国皇帝皇后的侄女,为何嫁给了苏州的一个平民百姓,而且也卷入了“洪武赶散”的移民大潮?对此,施氏宗谱和祖茔墓志中均没有提及。施问芝说,家族中历代口耳相传,说明太祖起兵之时,马娘娘尚未贵为皇后,她的侄女也在兵荒马乱中流落到苏州,与千一公结婚成亲,后太祖登基,迁移江南百姓填补淮扬二府,堂堂皇后的侄女也随夫来到江北,“而当时,他们也不敢贸然去京城与皇家攀亲,直到马皇后想起这个侄女后,明太祖才派人查访,找到了已经在庙湾场定居的千一公夫妇。 ”
对于施氏为明王朝外戚的说法,当地文史学者认为比较可信:因为施氏祖茔的墓志中,对千一公夫妇的生卒时辰记载得十分详细,“况且,在封建王朝世代,冒认皇亲国戚可是灭族的罪名,施家根本没有必要、也没胆量去假冒。 ”
与时俱进女子烈士写入新家谱
明朝万历年间,施氏家族六世祖海侗公首修《施氏宗谱》,“从千一公播迁江北,施家六代没有分家,到了第八代,族中同辈弟兄25人,开始分为吉、祥、富、贵四大支族;到了清康熙六十一年,十世祖如纶公续修家谱,共刻印四部,分别交给四大支族收执。 ”
施氏家族在江北大地上已经繁衍二十一世,子孙已达上万人,遍及华夏。宗谱记载,明清两朝,考中科举功名者仅有四人,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则出了几百个大学生,其中还有一位是西安交大的教授。
与时俱进,最新版的《施氏宗谱》中要求族人“遵纪守法,积极纳税”,“热爱本业,奋发工作”,“婚姻自主,不得包办”,“结交朋友,择善而从……不得与流氓阿飞为伍”……
与旧时家谱最大的区别是:新版《施氏宗谱》贯彻男女平等的思想,将能够考证出的所有女子的姓名均记录了下来;另外,盐阜地区是革命老区,宗谱中专门设立了一个“忠孝科”:记录了族中四位抗日烈士和一位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先后负伤20余处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