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7 12:32:44 | 浏览:117
解读百家姓庞姓。庞涓墓是通许县境内的一处历史遗迹。庞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一位的姓氏,出自姬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七。庞姓族人是周文王的后裔。
庞姓文化之庞涓墓
庞涓,战国时(公元前475到公元前221年)魏国人,在魏国任大将。公元前4世纪中期,庞涓率大军包围赵都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王命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孙膑乘魏国内部空虚,率军直捣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庞涓撤军回救。疲惫不堪的魏军走到桂陵(今河南长垣北)遇到埋伏在那里的齐军。齐军以逸待劳,大破魏军。“围魏救赵”的桂陵之战,成为历史上的着名战例。十多年后,魏国又进攻韩国,韩国也向齐国求援。齐国仍用孙膑出兵救韩。魏国又派庞涓带兵十万迎战。孙膑用减灶计透敌深入。庞涓中计,轻敌猛进,在马陵遭到埋伏。齐军万箭齐发,魏军主力被歼,庞涓自杀。
庞涓死后,其遗骸葬于何处众说纷纭,目前以河南通许、山东淄川、山西榆次三个地方的庞涓墓最为出名。
河南通许庞涓墓
庞涓墓是通许县境内的一处历史遗迹。该墓位于通许县城东约1.5公里的三里岗村西北约500米处。庞涓墓南北宽36米,东西长为36.8米,高5米。墓冢完好,呈圆丘形,西紧邻涡河河道。
庞涓是战国时期魏国有名的大将。当时,孙膑和庞涓同学兵法,孙膑比庞涓聪明强干,庞涓就非常嫉妒他,阴谋加以陷害,把孙膑骗到魏国,割去他的双膝,孙膑假装疯癫,才没有被庞涓杀掉。齐国使者出使魏国,暗地把孙膑带回齐国。刘威王委派孙膑为军师。齐军进入魏地之后,孙膑令军队砌垒火灶10万,此后,每天减少数万,庞涓见此现象,很高兴地说:“我就知道齐军到魏地后,士气不振,逃亡很多”,便命令军队很快追了上去。在这里设下埋伏。庞涓赶到后陷入齐军包围之中,齐军万箭齐发,魏军一败涂地,庞涓不能脱逃,自刎而死。孙膑把庞涓的头割掉带回齐国(今山东临淄),身子埋在他死的地方(今通许县三里岗村)。
庞涓墓南传说原有小墓冢3个,是庞涓的马、马童及兵器的葬处。3个墓冢早已无存。马陵山北侧的样山,有安子庙,其西北侧有一庞涓墓。该墓在1982年被当地村民挖掘,为石椁木棺,一椁二棺,合为三重。据蔡凤书、宋百川主编《考古学通论》载,齐贵族大墓使用石椁。《荀子;礼论》、《庄子;天下篇》所记“(棺椁)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之别。
此墓特征符合战国时期齐国的墓葬形制,墓前有一无字碑,该墓为孙膑念庞涓同学之谊,葬庞涓于此,经调查该墓葬的形制,同以上记载相吻合,应为战国墓葬之制。有无字碑时,亦为秦及先秦之制。秦始皇在泰山树立的无字碑,至今犹存。刻字以记墓内主人一生行事的石碑,最早的始于汉代。此墓虽于1982年被破坏,但其石椁的残石及无字碑尚存。
山东淄川庞涓墓
据《淄川县志》记载:庞涓墓在县西南里许。相传孙膑减炊破魏兵,涓自杀。韩、赵以涓常暴于彼,与齐兵分其尸,齐得其首,葬于此。今墓西之村仍名曰将军头。
明嘉靖知县李性碑其墓曰:“魏将军庞涓之墓。”1963年文物复查时,墓碑尚存,当时墓封土高8米,周长60余米,1966年后,墓逐渐被毁,现地面已无标志。该村一魏姓村民在挖土时曾于墓中得1石匣,石匣长1.5米,由5块石板拼成,埋在距地表半米处。石匣外雕有纹饰,内盛石香炉1个,青砖若干,石匣外有头骨(牙齿完整)。墓有明显盗洞2条。
山西榆次庞涓墓
位于、张庆乡东贾村南1000米处,有3个封土堆,占地面积约3亩。民国《榆次县志》记载:“东贾村西南荒草滩占地四顷,内有古冢二,……传为庞涓墓……”